重庆街头这些职业正在逐渐消失

发布时间:2017-02-26 12:51:03

补锅匠:以前是街道手工作坊的一门职业,属集体性质,学徒三年,工资极其微薄。出师后,处境才稍微有所改善。在上个世纪,对于大多数家庭来说换锅底相对于买锅比较划算,如今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换锅底的人越来越少,这个行当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磨刀匠:小的时候,经常见到有大爷挑着一个板凳,喊着“磨刀磨剪子”。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磨刀这个行当的生意相当红火。如今,时过境迁,磨刀匠慢慢从我们的视线消失了,这种老行当也面临着失传的尴尬。

弹棉花:有一种专门用来弹棉花的弓,榔头敲弦是种特别的嗡嗡声。敲弓之后还要拉线,红头绳拉些花样,细致的工作。

修表:上世纪六十年代,手表、收音机、自行车被称为“三大件”。到了七十年代,几乎每个人都戴手表,就像现在每个人都用手机一样。80年代在民间极为流行,而作为附属产业,修表匠这一职业随之诞生并兴起。

修钢笔:修笔师傅把钢笔小心夹在一个模具当中,用喷灯熔化一根金丝,再用一根针挑起一点,蘸到笔尖上,待冷却了,用细砂纸轻轻磨试一番,又是一支书写流利的好钢笔了。随着这类金笔的稀少,以至绝迹,修钢笔成了专门更换配件的简单工作了。由于现在钢笔品种实在太多,配件配到笔上也不是很协调,这档营生几近绝迹了,只能在学校周围和乡镇上,还可以见到修笔人像笔一般瘦削的身影……

剃头匠:小时候,走街过巷的剃头匠都挑一副沉重的担子,有火炉、铁锅、竹椅、理发刀具、镜子以及自己吃饭的锅碗瓢盆和米面等,如果再有张席子,完全可以举行野外度假了。只是到了20世纪90年代,比起门面光鲜,宰刀锋利的理发店,剃头匠真是太不合时宜了。

租碟店:在没听说过电脑也没有网络的年代,租碟店生意是非常火爆的。小时候想租《还珠格格》的碟还要排队,往往别人刚还碟没一会儿就被另一个人租走了。

杂货郎扁担在手,美食我有!小编小时候就盼着杂货小哥的粉蒸烧白排骨夹沙肉的吆喝声,还有豆花,圆子。然后拿着盘子去打,想着都留口水呢!

翻瓦匠:本只是一个泥水匠的小工序,之所以发展成了一个职业,还是因为需求量较大的市场促使的。过去,城市里平房很多,而且一般使用小青瓦,年代久了,尘土、枯枝树叶堵塞瓦沟,雨水倒灌瓦缝,或者瓦片碎裂了,就必须请翻瓦匠来翻瓦。现在,大家住的都是混泥土钢筋水泥房,哪还需要什么瓦片啊。

转糖: 其实,转糖最吸引人的,并不完全是他的糖。转糖人让人佩服的,是他那灵巧的手艺。

街头爆米花:一根扁担、一团炉火、一个风箱、一口黝黑爆米锅,伴随着走街串巷的吆喝声。大人别过脸,却用手紧捂着孩子的耳朵,而小孩却瞪着眼睛焦急地等待爆米花出锅的那声巨响。这,或许就是我们记忆中最天真的童年。

打铁匠:打铁是一种古老的技艺,铁匠则是前工业时代最“勇武”的职业之一。他们仅凭手中的铁锤和火钳就可以制作出各式各样的生活用具和生产工具。而从事铁匠这一职业不仅需要力气,还要有许多“学问”和经验,比如选料、下料、加热的火候、锤打的技巧等等。如今,随着经济和工业化不断发展,机械化生产正逐渐取代手工制造,打铁这种曾经风行于民间的技艺也日益没落。

作为一种传统技艺、作为时代的产物,这些离我们的视线越来越远。



生活贴士

LIFE TIPS

关于我们

About us

重庆时间(CQTITLE.COM)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渝ICP备14009364号-6

网站公安机关备案号:渝公网安备 5001070250104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渝)字第2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