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建设下的高等教育改革与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19 17:20:53日前,中国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发布《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通知公布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共计137所,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顺利成为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为了对“双一流”建设有进一步的了解,记者采访了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师发展与教学评估中心/高等教育研究所的孙彩云博士。
孙彩云,博士,专注于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现代教育评估及高等教育管理科学研究,近几年在国内及国际期刊发表十余篇学术论文,其中多篇学术论文被EI收录,多次参与并负责省级、国家级社科基金项目及高等教育改革重点课题的研究工作,拥有众多学术成果,系列研究成果被业内学者多次引用。
其负责的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基于创新力提升的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构建了“I-5Q”博士研究生申请人创新力的评价模型和“P2S3C”的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其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获得教育界相关专家的认同,一致认为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将间接产生较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其三篇论文被EI收录,并在《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等EI源刊发表。此外,孙彩云博士还参与并负责过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及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课题“拔尖创新人才成长规律研究”等课题的研究,多次参与业内有影响力的国际会议,其学术成果在《高教发展与评估》、《南京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等核心期刊发表,并被EI、CPCI-S、ISTP收录,在全国高等教育领域有着一定的影响力。
记者:孙博士,您能给我们简单解释一下什么是“双一流”?
孙:“双一流”是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简称,中国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共计137所,其中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42所(A类36所,B类6所),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95所;双一流建设学科共计465个(其中自定学科44个)。“双一流”也是中国高等教育领域继“211工程”和“985工程”之后的又一国家战略,有利于提高中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记者:您认为“双一流”建设相比较“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有哪些突破?
孙:“双一流”建设高校以5年为一个周期动态调整,打破了身份固化,不搞终身制,这就预示了“双一流”建设必须持续不断。“双一流”大学、学科的动态管理机制,如何体现?后续还需要进一步探索相关的动态评价指标、动态监控方案。
记者:我曾读过您在中国教育科研究院主管期刊《大学(研究版)》刊登过的论文《“THS-P”研究生双语教学模式构建-基于“双一流”建设的视角》,在文中,您提出了具有国际化理念的“双一流”建设模式。您可以和我们谈谈,不同的高校,该如何有效开展“双一流”建设?
孙:“双一流”建设的目标一定要落地,高校应根据学校自身的特点选择有特色的学科探求其与世界一流学科的差距,提升学科建设能力和质效,在学科建设的进程中谋求学校整体发展。在“双一流”建设的集体过程中要始终将人才培养放在学校的中心位置,培养全面的人才。
记者:您的研究方向中包含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评价、绩效评估等,那么“双一流”理念对您的研究方向有哪些影响?
孙:《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明确提出以“世界一流”为核心、“立德树人”为根本,着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这就对大学教师的教学力评价提出了新的要求,前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研究员曾说过每一位大学教师都要切实肩负起育人使命,坚持师德为先,坚持教学为要,坚持科研为基,以高尚师德、人格魅力、学识风范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正是考虑到大学教师教学力的高低对教学效果的优劣有着最直接影响。我最近的研究选题是:“双一流”建设中大学教师教学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双一流”建设中大学教师教学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旨在帮助大学教师提升教学“合力”,探索中国高等教育教师队伍发展的路径,从而推进“双一流”建设的进程。
最后,孙彩云专家强调,“新时代背景下,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对一流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系统推进“双一流”人才培养改革意义重大、势在必行。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才能产出一流成果,为工业化、信息化和现代化注入更多的鲜活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