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贵的网约车 还有约么?

发布时间:2016-11-19 10:02:53

 “优步又涨价了,从七星岗打车去国博竟然花了100多。”

“滴滴太贵了,溢价1.6倍,比出租车还要贵。”

 ……

自从滴滴宣布与优步中国合并后,像上述这样的爆料和投诉就一直萦绕耳边。似乎一夜之间,网约车用户收拾起以往谄媚的笑脸,转而对网约车平台报以揶揄,甚至愤怒。

对于网约车平台而言,多年豪掷重金培育的粉丝,一夜间却变成了黑粉,多少有些痛心。然而,在“后烧钱时代”,如何保留与用户的暧昧关系,而不是走向敌对?这不止是网约车行业,而是所有互联网企业思考的问题。

网约车行业是个年轻但充满故事的世界

滴滴、快的的烧钱大战仍像发生在昨天,与Uber的合并也如梦如幻。回顾中国4年的网约车发展历史,画面上满是鲜血淋漓,上百个小平台高喊着“对不起,不玩了”和“道别”等字眼,偃旗息鼓。

留下滴滴、Uber等巨头手握大把钞票霸气高呼“还有谁”。

最终,滴滴成为了留下来的那位“独角兽”,90%多的行业占有率,让其在出行市场拥有绝对的话语权。但是万万没想到,一场战火才刚刚启幕。

一边要面临史上最严网约车新政出台,一边是股东对盈利的迫切希望,网约车行业开启了暗中涨价、提高司机服务费的模式,这样的“后烧钱时代”,必然会造成用户流失、司机减少的阵痛。

涨价风波中 滴滴惹恼了谁?

据全球移动互联网第三方数据挖掘和分析机构权威艾媒咨询发布的《2016中国网约车新政对市场影响度监测报告》显示,2016年中国移动出行用车用户规模将达3.62亿人。

滴滴、优步等移动出行平台补贴不断降低,短期内用户规模将保持平稳态势,用户增长趋于理性,同时用户将受到网约车新政的影响,出现一定程度的减少,2018年移动出行用户规模预计下降到3.08亿人。

在这场不敢言明的涨价风波中,滴滴究竟惹恼了谁?

与支付宝、微信提现收费相比,渗透生活更深的网约车行业,似乎让人更加难以接受。

放眼整个互联网行业,长期以来,靠烧钱教育用户的模式,一直充斥着整个行业,从1元钱上门美甲的O2O美甲领域,到疯狂补贴的外卖领域,再到最近被关注的速递易取消48小时免费寄存……每个企业都要面临“后烧钱时代”的大考。

打车or网约车?这是个问题

随着补贴结束,收费时代的来临,那些被教育起来的忠实粉丝,却成为了倒戈对象。

一时间,各种吐槽、投诉,甚至谩骂充斥自媒体。在理性的消费和感性的用户习惯面前,其实消费者的内心也陷入了纠结——到底打车呢?还是用网约车呢?

在多番纠结之后,用户恼羞成怒,一边咒骂涨价,一边对补贴依然抱着幻想。

为什么会陷入这般困扰呢?这无非是人性的惯性作祟,在贪便宜的消费惯性面前,用户往往会忽略掉事物的本质——企业终将会以营利为目的。正是因为这样的惯性,才造成了滴滴涨价之后人们的心态失衡。

打个不怎么恰当的比喻,一位善者,长期给同一乞丐布施,但当有一天,善者停止施舍,乞丐贪婪的人性就会显形,以至于对善者恶言相向,甚至还可能动手打人。

烧钱教育起来的用户并不可靠

谁都知道网约车的补贴不可能一直持续,但仍然抱有幻想。

每个互联网大佬也明白,靠烧钱教育起来的用户并不可靠。

然而,面对热钱的融入,残酷的市场竞争,烧钱又是每一个互联网企业的必经之路。就像京东CEO刘强东说的那样,京东不是不想盈利,只是在市场扩张与营收之间找一个平衡点。

同样,如果过于强调野蛮生长而忽视内生增长,就会损害品牌的根基,使自身缺乏溢价能力,难免和用户的“小船说翻就翻”。

笔者认为,约车行业只有摆脱以价换量,才能不错失品牌再造和服务升级的窗口期。

总之,当行业洗牌完毕,进入“后烧钱时代”,对互联网企业的正真考验才算开始,未来真正的互联网思维是靠产品本身的高品质建立真正的粉丝群,而非补贴噱头优惠外衣下的那种屌丝粉。

(重庆时报整理)


官方微博

影像重庆

Image Chongqing

播动山城

Sowing dynamic mountain

关于我们

©2019 重庆时间

重庆掌闻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

渝ICP备14009364号-6

渝ICP备14009364号-7

渝ICP备14009364号-8

渝公网安备 50010702501069号

渝公网安备 50010702501118号

渝公网安备 50010702502297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

(渝)字第00477号

12377

合作平台